第216章 先禮後兵%
關燈
小
中
大
第216章 先禮後兵%
滕王這一番慷慨陳詞後,並未見對面巡按使有絲毫動容。
她依舊端坐在對面,好似一尊玉像。
那擲地有聲的一句‘豺狼當道,安問狐貍’就漸漸消散在空中。
而滕王在路上練習了很多遍的憤慨神色,也漸漸有點保持不住。
滕王:?
你好歹要有點反應吧!
他來之前想過姜侯的各種應答,方才那一番陳詞,也是想探一探姜侯的底細:這次她來,到底是朝廷要精準找他這個親王的茬,還是沒有什麽具體目標,只要撈點功績回去就行。
但他真沒想到,姜侯對他的憤慨和委屈,毫無反應。
就像……就像他去酒肆聽說書的時候,坐在臺下看人說書的樣子。她神色平和專註,滕王甚至都開始懷疑,誒?我是漏了什麽沒說完嗎?
“姜侯?”滕王不得不出聲提醒她。
姜沃安然開口:“滕王方才用此典故是在提點於我,做巡按使要不畏權貴,不忌憚對方身份,我都記下了。”
滕王:等等,好像哪裏不太對。
他很快想起‘豺狼當道,安問狐貍’這個來自《後漢書》的典故,講的正好也是‘巡按使’——漢安元年,朝廷選派八位使者巡按各州郡,其餘使者都奉詔坐上馬車走了,唯有一個叫張綱的,不但不走,還直接把自己車輪子就埋在京城外頭,說出了這句話。轉頭就開始彈劾朝中權傾朝野的大將軍梁冀等人。
“滕王。”
“說來,若按身份之貴重,若按處置後可警示天下人心……”
姜侯這一頓,滕王的感覺,從不對變成了不妙。
果然聽姜侯繼續道:“似乎滕王您這位天子皇叔,才是豺狼。尋常士族才是狐貍啊。”
滕王下意識想說:我不是,我沒有!
但很快又反應過來:我好像確實是——巡按使若要立威,那嚴懲一位天子親叔,自然比嚴懲‘江南西道某州某家家主’更有震懾力!
滕王:告了半天狀,豺狼竟是我自己?
此時此刻,滕王只想把給他寫稿子的王府屬官拉過來打一頓!李元嬰甚至懷疑,這些屬官是不是想趁機幹掉他,好換個官職?!
就在李元嬰好容易重新組織了語言要辯解後,又聽眼前姜侯恰到好處開口,聲音裏還帶著幾分笑意:“滕王莫急,故人敘舊一點玩笑話而已。”
“我來之前便知,正如滕王所說:以罪名論,滕王且算不得豺狼。”
滕王的話就全部卡在了肺管子裏。
這也是能玩笑的?這是我的身家性命好不好?!
至此,哪怕滕王自覺是有備而來,也覺得從情緒到節奏,全都被對方帶跑了。
他這只道行淺的狐貍,放棄了跟朝廷風雲裏走出來的真正狐貍,繼續打言語官司的試探之心。
滕王甚至帶了點自暴自棄道:“姜侯劃個道吧。”
姜沃笑瞇瞇:這才是談事的態度嘛!
她可是好心好意先給滕王送了‘舉報信’(此時姜沃已經忘記了這封舉報信是自己偽造的),給了滕王做帶路黨的機會,
怎麽方才一見面,滕王還想用激將法兼道德綁架她呢?
滕王把自己比作狐貍,也挺像的,確實有幾分狡猾——方才自己若是順著他的話去說,可能就被他架住了,搞的不查清世家,都不好意思查他這個滕王了似的。
*
且說,聽姜侯說‘知他不是豺狼’,滕王原本放心了一點,請姜
侯劃個道。
然而很快又再次提起心來——
因姜侯接著說起:“滕王既然是擅射獵之人,自然知道,哪有嫌獵物多的呢?”
“別說豺狼和狐貍,既然出門一趟,有只兔子獐子也是不能錯過的。”
當道傷人的豺狼也要打,偷吃雞的狐貍也要抓來。
姜沃臨走之前就準備好了。
依舊是一事不煩二主,讓專業的來——請狄仁傑按照滕王的罪名,斷好了他的判罰。
姜沃此時含笑遞給滕王:“按滕王的罪行來說,也不嚴重,不過是廢除王位,自此為庶人而已。”
滕王眼珠子都瞪圓了:難道姜侯這回還真要趕盡殺絕?
**
“諸位覺得,姜侯出京後直奔江南西道來,究竟是為求醫,還是另有所圖?”
就在姜沃與滕王相見於廬山下這一日,洪州(南昌)的幾家頂尖士族也正在探討此事。
開口主持此議的是當地望族豫章羅氏,列席的也只有豫章塗氏、豫章章氏等四五家。
沒錯,雖說已經改朝換代,此地早就不叫豫章郡,而是大唐的洪州了,但這些世家,卻多半還是自稱‘豫章某氏’,以示家族歷史悠久。
這幾家多半是漢代,最晚也是兩晉就進入了《氏族志》的世家。
其餘隋唐時期才起來的官宦人家,在他們眼裏,是不配同列這次議會的。
而這幾家確實也是消息比旁人靈通,巡按使之伍進入江南西道地界沒兩日,他們就收到情報了。
甚至比江南西道幾處下州的刺史得知的還要早。
章氏家主並不太當回事:“以不變應萬變,先禮後兵就是了。”
巡按使……本朝雖還未有過,但這些年,洪州來來去去的朝臣可有不少了。
京中下派的官員到了當地,自然也有想整飭世家以圖功績的,他們之前怎麽應對過去的,這次照舊不就是了?
說來,世家是很清楚自己違背了什麽律法的——
正如滕王李元嬰說的那般:世家‘田池布千裏’。需知大唐開國後,對官員能占據的田畝,是有明確標準的。甚至當今剛登基就發過《禁買賣百姓永業田》詔書。然士族這些年,還是通過各種手腕占據了遠超律法規定外的良田。
除了土地外,還有人口。因大唐有定規:官員的部曲、客女、奴婢等均不課戶(納稅服役)。
既然免了這些人的稅,當然要限制相應的名額!總不能一個官員占據一萬個‘奴婢’,就都不納稅,那國家找誰收錢去?
因此國家是有明確規定的‘雖王公之家,不得過二十人。其職事官。一品不得過十二人,二品不得過十人……’[1]
自然,這些數目很難得到保障。但京中官員在天子眼皮底下,長安城中還就戳著禦史臺,多少還是有所收斂的。
然出了京城,就不是這回事了。各地士族之家,僮仆成林,閉門為市……這都不是誇張的形容詞,而是客觀的描述。
若認真查起來,這些當然條條都是大罪。
然士族們也並不緊張:既然認真查起來是大罪,那就別認真查不就是了?
正如章家家主所說,這些年都是如此:先禮後兵。先賄賂,再動手。
招數不怕老,好用就行。這些年從京城來的官員,一任一任的,不都敗在這‘先禮後兵’之下了?
“我倒覺得,咱們不必緊張。”說這話的羅氏家主,是屬於京城有人的。
他在幾人的註目中,帶著上頭有人的自豪加自負,爆出了一個京城中朝局內幕:“姜侯此番離朝不尋常。她原本距離尚書左仆射只有一步之遙,如今卻忽然做了什麽代天巡事的巡按使,你們不奇怪?”
“才不是什麽病歸,據說啊……”
羅家主還賣了個關子才道:“是與東宮猜忌有關。據說姜侯為相時,與周王李顯走的太近了,又屢與東宮屬臣政見不和,這才丟了宰相之位,換了巡按使——故而姜侯此番離京,還真未必肯認真巡察。”
這擱誰身上,被貶官了還使勁幹活得罪人啊?設身處地,他們是不幹的。
還不如出來旅旅游散散心。
“如此就好,那就照舊準備‘禮’吧。”
“只是巡按使身份特殊,代天巡牧,比之過去的官員,可要備的更厚些。”
世家所說的‘禮’,並非是禮物財物之意,而是全方位的‘禮’——
是人就逃不過功名利祿、酒色財氣這些誘惑。
都準備上,總有一款是姜侯喜歡的。
在他們看來:姜侯也不是出身世家豪門,又在京城中天子眼皮底下數十年,必是沒法盡情享樂的,如今讓姜侯感受一下紙醉金迷,大家你好我好就過去了。
於是羅家家主如過去多次一般,熟練主持道:“按舊例,這種時候了,大家都不要藏私吝嗇,各色古玩古籍、珍本字畫都先備好。再有,誰家近來有新買的顏色出眾的倡優姬妾?”
“等等。”塗家家主打斷道:“這優伶姬妾,怎麽送?”
眾人一怔。
是啊,他們一般都是財色一起送。在大唐,官員之間門彼此贈送妾室,都是很常見的事情,也是官場人情的一種了。
畢竟許多官員出身很好,根本不缺財,也不缺名,未必看得上他們的供奉。
然而美人關,卻是難過——參考董卓可知,對呂布舍得金銀珠寶,也舍得赤兔馬,但是就舍不得美人。
但姜侯這個,怎麽辦呢?
塗氏家主想了想道:“如果真要送,就去選些少年郎……”
還未說完,就被羅家家主打斷:“方才是我說順嘴了,什麽倡優之流,就免了吧。”
頓了頓,到底沒把話說死:“或者不要隨意選幾個平頭正臉的就送去,那必是不成的——我到過京城,是見過姜侯夫君的,實在是驚為天人。”
又特意加了一句:“且是崔氏子出身。”
凡是士族,沒有不慕崔盧的。
別看這幾家在洪州是名門,但在《氏族志》上,距離‘崔盧鄭王’又差遠了。
因此羅家主此言一出,幾人又不免將當年崔朝分宗事拿出來說一遍。
說來他們是有幾分相信傳聞中,當年姜侯仗勢逼人強迫崔氏分宗的。否則……以他們的腦回路,實在很難理解,會有人舍得崔氏子的身份。
很快,話題歪樓到崔家,以及世家子的容采上去了。
依舊是塗家家主,很有事業心的把話題拉回來:“咱們還是先論完巡按使之事吧。”
因方才一直在議論姜侯夫妻,塗家主很自然道:“如羅公所言,若是姜侯很看重自家夫君的話,那給崔少卿送兩個美人,讓他說幾句好話……”他還未說完,就在大家‘你是不是傻’的眼神中閉嘴了。
是他傻了。
塗家主迅速改口:“那給崔少卿送些珍玩字畫總是可以的。”
這個得到了眾人一致點頭讚同,又帶著對崔盧的仰慕之意道:“既然給崔氏子送珍玩,可得好好挑挑,尋常之物他必是看不上的。”
討論過一陣子後,方才一直沒怎麽開口的翟氏家主謹慎問道:“姜侯在吏部為官時,多有清名。若這次她真要於江南西道整頓‘隱戶’‘永田’等事,又該如何?”
這些可是他們家族的根基,子孫後代氏族綿延的產業,必不能坐以待斃的!
從姜侯這些年的作風看,對世家可不甚友好啊。
羅家主頷首道:“若是先禮不行,就只好‘兵’了——滕王所犯事之多,惡名遠揚,洪州從官至民皆不勝其擾,姜侯難道不管?”
士族做事有個特點,要臉:比如逼良為奴或是買賣永田,士族才不會去大街上搶人掠地,明著違背唐律。絕大多數情況下,他們是很有手腕的逼良民‘破產’,再買為奴婢,有時候還得對方求著自己買才行。
但滕王就不一樣了,這位囂張跋扈慣了,從前根本不聽勸。
羅氏家主笑道:“之前滕王府有一個錄事參軍,因勸滕王不要夜裏開合城門,被滕王拿鞭子抽了。這位參軍就連官職都不要了,憤而解官——如此忠義之士,我就將他留下來了。”
“若是姜侯要公事公辦,我就將此人送與姜侯。”
滕王的罪證可是一大把,人證物證都不缺。
但,他們的罪狀卻很難找證據!
姜侯不過帶幾十個親衛出巡,哪怕有當地州府的官員協從,短時間門內只怕也難查出什麽具體罪證來。
**①
廬山官驛。
滕王看到大理寺‘按罪罰為庶人’的公文,眼睛瞪的溜圓:“姜侯真要如此趕盡殺絕?”
姜沃拿出了另一份公文放在案上。
“何談趕盡殺絕?只是滕王之過,依著律法便是如此。”
“然天後攝政,於宗親有厚待之心。所以我特意為滕王準備了一份《減罪條例》。”
姜沃笑瞇瞇說著‘天後厚待李氏宗親’這種話,一點兒也不覺得虧心。
在姜沃原本的家鄉,有‘檢舉重大犯罪,可以算是立功減刑’的條例。
大唐也有‘戴罪立功’這一說。
“滕王在洪州多年,所知士族之罪名,尤其是罪證必然不少吧。”
方才滕王只說了罪名,證據可是一點兒沒交代。
她去挨個查當地士族名門?
不,太慢了。
一來,姜沃沒準備在江南西道待多久。
二來,她去查的難度一定很大:她能夠微服到驛站,總不能微服到當地世家豪族家中去吧?
而那些奴婢、部曲,生死系與人手,也不可能告發‘主人’。
姜沃打的就是時間門差。
她人在江州,卻要通過滕王,先整治洪州!
*
而滕王這個人實在不蠢,甚至還有點狡猾。沒有胡蘿蔔加大棒,他是不會當‘引路黨’的。
畢竟,這不是從前的‘勒索錢財’式的得罪官員。滕王很明白,一旦開始檢舉‘隱戶’等大罪,就是把當地世家往死裏得罪啊。
滕王望著《減罪條例》,想了片刻:“姜侯,我在洪州待了十多年了,你想要的罪證,我知道的可以告訴你。但等姜侯離開江南西道時,我能不能也換個地方?”
姜沃:誒?這還無師自通了證人保護條例呢。
她頷首應下:“若滕王據實以告,斬獲頗豐,此請天後自會應下。”
“但換了封地後,滕王如果依舊要做狐貍……”
滕王郁悶道:“我又不傻。”
這當狐貍的滋味也太難受了!他準備幹完這一票,就點一點王府的資產,好好養老了。
只是……
李元嬰忽然認真問道:“姜侯,你折騰著查一回有什麽用呢?你走了一切只怕還是照舊。”
姜沃望著眼前發問的滕王。
不,滕王只是第一步。
她還為此準備了兩道大菜。!
第217章 第二道菜
廬山驛站。
姜沃與滕王談完後沒多久,巡按使的車隊也就到了此處驛站。
郭成雙的不真實感,在看到巡按使馬車之時,終於消失掉了。
因掌驛站,他對各種車輿之制很是了解:與官袍一樣,什麽品級(爵位)的官員坐什麽車,是不能僭越的。
巡按使代天巡牧,用的便是特賜的象飾朱輪車。
回想他這一天過的,簡直是如夢似幻。
而在姜侯登上馬車時,郭成雙忍不住拉住最熟悉的杜審言道:“這,這滕王……”
姜侯都準備走了,怎麽滕王沒走啊!
杜審言安慰道:“無事,滕王只是借你的地方寫一寫公文。”
姜沃是把滕王留下來寫‘狀紙’,巡按使大半隊伍也留下來陪同,而姜沃則帶著家裏人先去拜見孫神醫。
太平還特意進去跟滕王道別。
見滕王正在痛苦面具寫字,就感同身受道:“滕王叔爺也要做功課啊?那好好寫吧。”
滕王聞言更痛苦:果然是黑心侄子和侄媳婦生出來的公主,也不是什麽乖孩子!
雖說腹內是如此腹誹,然滕王,明明比太平親爹還小一歲的滕王,還是努力擠出來一個‘爺爺輩’的慈祥笑容,悄悄自袖中取出一對特意帶來的上好紅寶釵送給太平。
然後小聲道:“好孩子,這件好東西送你——等你回長安後,在你父皇母後跟前兒多說點叔爺爺的好話如何?”
說來,這對紅寶釵,是以滕王的身份見識和多年斂財經驗,遍尋了庫房後,尋出來最好的一對。
確實是罕見的珍寶,哪怕放到宮裏去,也絕不遜色。
毫不誇張的說,滕王方一打開匣子,屋中都亮堂了一下,寶光浮動。
這原本是滕王做了兩手準備:若姜侯這回巡察不較真,能通融一二,就送給她。但滕王今日一見,就知道這禮不用送了,送也白送。
還不如老老實實把自己知道的都‘交代’了,好用‘戴罪立功’之條例保住自己的爵位和王府。
滕王毫不懷疑,若他再打馬虎眼,姜侯真能上書回京——估計他那病弱但黑心的侄子,還有那把自家兄弟姊妹都流放邊境的侄媳婦,削他肯定不會手軟的。
但意外之喜是帝後的幼女竟然也隨行,滕王就準備走一下孩子路線。
太平本就喜歡明麗之物,見這一對紅寶釵,痛痛快快就收下了,清脆道謝:“長者賜,不敢辭。”
滕王還未及欣慰,就見小姑娘轉身活潑潑跑走了,邊出門還邊道:“姨母看,滕王叔爺給我送重禮了!”
滕王:……
你還我!
果然很快姜侯就走進門:“滕王多寫兩條吧——賄賂巡按使,又是一罪。”
**
姜沃在廬山下的星子鎮見到了孫神醫。
廬山所占之地其實很大,直到現代,作為景區開發出來的廬山都只占少部分,山上山下都有村落聚集,山下更有幾處小鎮。
姜沃見到孫思邈的時候,不出意外也見到了黃芪。
說來,在孫神醫笑稱道:“小姜來了。”時,黃芪的想法是,哦,原來杜姐姐名姜,而且看起來跟孫神醫很熟悉……
直到隨行孫神醫的盧司馬上前稱了一聲‘姜侯’,黃芪才體會到了跟郭成雙一樣的‘瞳孔地震’。
誰?誰?
不過比起郭成雙,黃芪除了震動外,還深深體會到了‘社死’二字。
因姜侯進門前,還笑瞇瞇對她道:“你不是想聽我親口說‘欲上淩煙閣’嗎?”
黃芪臉紅的像是要滴血。
直到孫神醫與姜侯進門後,她才思緒逐漸回來,開始像郭成雙一樣回想,自己有沒有說什麽不該說的。
而回想到她還說起讓姜侯給她‘做女吏’時,黃芪在滿院藥香中抱頭蹲了下來。
*
而見到盧照鄰後,姜沃再次感受到了初唐四傑全圖鑒的圓滿感。
都不用等滕王閣了,可以先登廬山,廬山詩寫起來。
在這星子鎮上,看廬山更清晰了。
姜沃從開著的窗戶望出去,遠見廬山:若說廬山詩中,她最熟悉的,還是李白那首‘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”*
**
姜沃便是在飛流直下的廬山瀑布前,與婉兒講起了一位帝王的政令。也是她接下來要端給江南西道世家的‘大菜’之一——
漢武帝的‘告緡令’。
若要說明何為‘告緡令’,不得不先說一說它前一道政策‘算緡令’。
漢武帝時,因屢征匈奴國庫有虛,為充實國庫,武帝看上了富商大賈,準備宰一波肥羊弄點錢。
說來,先禮後兵這一招,誰都會用,包括漢武帝劉徹。
漢武帝開始也是想‘禮’一波的:他帶頭捐出了自己的少府(小金庫),然後期待著這些掌握大量財富的商賈,能主動為國捐一波軍費。
然而,毫無動靜。
白捐了自己私房錢的漢武帝:好的,朕的敬酒不吃,那就吃罰酒吧。
很快,在桑弘羊和張湯的一並籌劃下,漢武帝出臺了‘算緡令’,商人每兩千文中要交一百二十文的稅(因漢代一百二十文是一算,故名‘算緡令’)。
不但銀錢要交百分之六的稅,而且商戶家的車、船也都要抽稅。
百分之六的稅率,其實並不高。但人性多半如此:如果一開始,只拿到百分之九十四的錢,其實也就算了。
但如果錢已經百分百到了自己手裏,再交出去百分之六,尤其是按財富總數來說,百分之六又是一筆不小的款項,那很多人就不舍得了。
正如此時世家。
對他們來說,哪怕心知肚明是違背律法的。但這些土地已經侵占到手了,再讓他們主動吐出來,就不舍得了。
*
說來利益真是世界上最實在的東西,什麽禮法、道理、大義,甚至律法,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往往只有少數人把持得住,會遵守。
因此哪怕是漢武帝之皇威,在出臺了算緡令後,一開始也並未收到多少銀錢:畢竟漢代也沒什麽透明的收入記錄系統,都靠商戶自己報收入交稅。因此,富商們多‘藏匿其財’,不肯按數交錢。
藏匿真實錢財數目,不肯主動交百分之六是吧?
於是在算緡令之後,漢武帝很快跟上了‘告緡令’——鼓勵揭發,如果被揭發了‘隱藏財產’的富戶,就直接沒收全部家產,還分給告發的人一半!
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,何況還有巨額獎勵。
於是很快,隱匿錢財的富商巨賈之家,均被告發,效果斐然:“得民財以億計,奴婢以千萬數,田大縣數百頃,小縣百餘頃……”[1]
針對世家量身定做一版告緡令。這就是姜沃給他們準備的第二道大菜——比起來,滕王只屬於標志性前菜。
只有滕王先站出來揭發幾家,才會有人敢於繼續揭發:有了帶頭的,就不怕沒有後來者。
不過,姜沃今日要教給婉兒的,並非是她早就學過的漢武帝政令之一,而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。
*
“婉兒已經讀過《史記·平準書》,覺得告緡令如何?”
婉兒認真想了想,先將告緡令使國庫充盈等看得見的好處說出來,之後又道其弊:“可亦如司馬公所言,自此後,民多以舉告得財易,‘不事畜藏之產業’。”[1]
確實,告緡令也自有其弊端:檢舉旁人得錢多麽容易,且若是自家辛苦積攢錢財,還怕被人舉告了呢,還不如直接躺平。
因而明明是為了更好的稅收而施行的政令,但長遠來看,又在一定程度上,阻礙了國家的經濟和稅收。
告緡令就如同藥。
是藥三分毒,且人也不能長久的拿藥當飯吃。
於是施行數年後,武帝也終究廢除了告緡令。
*^o^
姜沃取出一枚常用來起卦的錢幣,放在婉兒手上,給她看,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。
在如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前,姜沃很認真對她的弟子道:“婉兒,世上沒有一勞永逸之政令,告緡令在武帝當年合用,可解燃眉之急。”充盈了國庫,解決了當時‘官府大空’的窘迫,更為抗匈奴提供了銀錢保障。
“今日師父或許也要拿來用一用。”通過旁人的檢舉告發,令世家好生放放血,畢竟指望他們自覺自願交出侵占的土地是不可能了。
“但有立竿見影之效,並不代表就是百世不易之法。”
正如婉兒說的,告緡令亦留下了弊端。
姜沃鄭重道:“所以婉兒,不要害怕改變。尤其是不要害怕改變師父的決定。”
姜沃看著眼前的孩子:她相信,將來婉兒也會立在朝堂之上。
自己應該是她的引路人,而不該是阻礙。
師徒名分,有時候天然帶著一種禮法道義的壓制,就像皇帝剛登基時,被人各種以‘先帝’諫言,請其無改父之道。
或許將來,也會有人用她來針對婉兒。
姜沃希望,自己不是束縛住婉兒的人。
“婉兒,如果將來,你能改變今時今日師父的各種條例形策,我會很高興的。”
俗話說得好,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,時間過去,連滄海都會變為桑田,何況是人世之變。
許多當年推出時大有裨益的政令,或許會逐漸變成陳規陋習。
就像科舉制,從隋唐打破世家壟斷官職選拔人才,到後來的固化,學子們多閉門學經史子集,世事不通。
永樂大帝甚至直接開罵過科舉官員大部分是蠢貨:“歲貢中愚不肖者十率七八!古事不通,道理不明,此可任安民之寄?”[2]
姜沃終於對婉兒說出了那句話: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。”
“婉兒,師父只能按如今世事,來定今時今日之計。將來的事,交給婉兒好不好?”
不要害怕改變,不要宥於先人之言。
這才是她想教給婉兒的,遠比‘告緡令’這項政令,甚至比她此番整飭世家更重要的一課。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滕王這一番慷慨陳詞後,並未見對面巡按使有絲毫動容。
她依舊端坐在對面,好似一尊玉像。
那擲地有聲的一句‘豺狼當道,安問狐貍’就漸漸消散在空中。
而滕王在路上練習了很多遍的憤慨神色,也漸漸有點保持不住。
滕王:?
你好歹要有點反應吧!
他來之前想過姜侯的各種應答,方才那一番陳詞,也是想探一探姜侯的底細:這次她來,到底是朝廷要精準找他這個親王的茬,還是沒有什麽具體目標,只要撈點功績回去就行。
但他真沒想到,姜侯對他的憤慨和委屈,毫無反應。
就像……就像他去酒肆聽說書的時候,坐在臺下看人說書的樣子。她神色平和專註,滕王甚至都開始懷疑,誒?我是漏了什麽沒說完嗎?
“姜侯?”滕王不得不出聲提醒她。
姜沃安然開口:“滕王方才用此典故是在提點於我,做巡按使要不畏權貴,不忌憚對方身份,我都記下了。”
滕王:等等,好像哪裏不太對。
他很快想起‘豺狼當道,安問狐貍’這個來自《後漢書》的典故,講的正好也是‘巡按使’——漢安元年,朝廷選派八位使者巡按各州郡,其餘使者都奉詔坐上馬車走了,唯有一個叫張綱的,不但不走,還直接把自己車輪子就埋在京城外頭,說出了這句話。轉頭就開始彈劾朝中權傾朝野的大將軍梁冀等人。
“滕王。”
“說來,若按身份之貴重,若按處置後可警示天下人心……”
姜侯這一頓,滕王的感覺,從不對變成了不妙。
果然聽姜侯繼續道:“似乎滕王您這位天子皇叔,才是豺狼。尋常士族才是狐貍啊。”
滕王下意識想說:我不是,我沒有!
但很快又反應過來:我好像確實是——巡按使若要立威,那嚴懲一位天子親叔,自然比嚴懲‘江南西道某州某家家主’更有震懾力!
滕王:告了半天狀,豺狼竟是我自己?
此時此刻,滕王只想把給他寫稿子的王府屬官拉過來打一頓!李元嬰甚至懷疑,這些屬官是不是想趁機幹掉他,好換個官職?!
就在李元嬰好容易重新組織了語言要辯解後,又聽眼前姜侯恰到好處開口,聲音裏還帶著幾分笑意:“滕王莫急,故人敘舊一點玩笑話而已。”
“我來之前便知,正如滕王所說:以罪名論,滕王且算不得豺狼。”
滕王的話就全部卡在了肺管子裏。
這也是能玩笑的?這是我的身家性命好不好?!
至此,哪怕滕王自覺是有備而來,也覺得從情緒到節奏,全都被對方帶跑了。
他這只道行淺的狐貍,放棄了跟朝廷風雲裏走出來的真正狐貍,繼續打言語官司的試探之心。
滕王甚至帶了點自暴自棄道:“姜侯劃個道吧。”
姜沃笑瞇瞇:這才是談事的態度嘛!
她可是好心好意先給滕王送了‘舉報信’(此時姜沃已經忘記了這封舉報信是自己偽造的),給了滕王做帶路黨的機會,
怎麽方才一見面,滕王還想用激將法兼道德綁架她呢?
滕王把自己比作狐貍,也挺像的,確實有幾分狡猾——方才自己若是順著他的話去說,可能就被他架住了,搞的不查清世家,都不好意思查他這個滕王了似的。
*
且說,聽姜侯說‘知他不是豺狼’,滕王原本放心了一點,請姜
侯劃個道。
然而很快又再次提起心來——
因姜侯接著說起:“滕王既然是擅射獵之人,自然知道,哪有嫌獵物多的呢?”
“別說豺狼和狐貍,既然出門一趟,有只兔子獐子也是不能錯過的。”
當道傷人的豺狼也要打,偷吃雞的狐貍也要抓來。
姜沃臨走之前就準備好了。
依舊是一事不煩二主,讓專業的來——請狄仁傑按照滕王的罪名,斷好了他的判罰。
姜沃此時含笑遞給滕王:“按滕王的罪行來說,也不嚴重,不過是廢除王位,自此為庶人而已。”
滕王眼珠子都瞪圓了:難道姜侯這回還真要趕盡殺絕?
**
“諸位覺得,姜侯出京後直奔江南西道來,究竟是為求醫,還是另有所圖?”
就在姜沃與滕王相見於廬山下這一日,洪州(南昌)的幾家頂尖士族也正在探討此事。
開口主持此議的是當地望族豫章羅氏,列席的也只有豫章塗氏、豫章章氏等四五家。
沒錯,雖說已經改朝換代,此地早就不叫豫章郡,而是大唐的洪州了,但這些世家,卻多半還是自稱‘豫章某氏’,以示家族歷史悠久。
這幾家多半是漢代,最晚也是兩晉就進入了《氏族志》的世家。
其餘隋唐時期才起來的官宦人家,在他們眼裏,是不配同列這次議會的。
而這幾家確實也是消息比旁人靈通,巡按使之伍進入江南西道地界沒兩日,他們就收到情報了。
甚至比江南西道幾處下州的刺史得知的還要早。
章氏家主並不太當回事:“以不變應萬變,先禮後兵就是了。”
巡按使……本朝雖還未有過,但這些年,洪州來來去去的朝臣可有不少了。
京中下派的官員到了當地,自然也有想整飭世家以圖功績的,他們之前怎麽應對過去的,這次照舊不就是了?
說來,世家是很清楚自己違背了什麽律法的——
正如滕王李元嬰說的那般:世家‘田池布千裏’。需知大唐開國後,對官員能占據的田畝,是有明確標準的。甚至當今剛登基就發過《禁買賣百姓永業田》詔書。然士族這些年,還是通過各種手腕占據了遠超律法規定外的良田。
除了土地外,還有人口。因大唐有定規:官員的部曲、客女、奴婢等均不課戶(納稅服役)。
既然免了這些人的稅,當然要限制相應的名額!總不能一個官員占據一萬個‘奴婢’,就都不納稅,那國家找誰收錢去?
因此國家是有明確規定的‘雖王公之家,不得過二十人。其職事官。一品不得過十二人,二品不得過十人……’[1]
自然,這些數目很難得到保障。但京中官員在天子眼皮底下,長安城中還就戳著禦史臺,多少還是有所收斂的。
然出了京城,就不是這回事了。各地士族之家,僮仆成林,閉門為市……這都不是誇張的形容詞,而是客觀的描述。
若認真查起來,這些當然條條都是大罪。
然士族們也並不緊張:既然認真查起來是大罪,那就別認真查不就是了?
正如章家家主所說,這些年都是如此:先禮後兵。先賄賂,再動手。
招數不怕老,好用就行。這些年從京城來的官員,一任一任的,不都敗在這‘先禮後兵’之下了?
“我倒覺得,咱們不必緊張。”說這話的羅氏家主,是屬於京城有人的。
他在幾人的註目中,帶著上頭有人的自豪加自負,爆出了一個京城中朝局內幕:“姜侯此番離朝不尋常。她原本距離尚書左仆射只有一步之遙,如今卻忽然做了什麽代天巡事的巡按使,你們不奇怪?”
“才不是什麽病歸,據說啊……”
羅家主還賣了個關子才道:“是與東宮猜忌有關。據說姜侯為相時,與周王李顯走的太近了,又屢與東宮屬臣政見不和,這才丟了宰相之位,換了巡按使——故而姜侯此番離京,還真未必肯認真巡察。”
這擱誰身上,被貶官了還使勁幹活得罪人啊?設身處地,他們是不幹的。
還不如出來旅旅游散散心。
“如此就好,那就照舊準備‘禮’吧。”
“只是巡按使身份特殊,代天巡牧,比之過去的官員,可要備的更厚些。”
世家所說的‘禮’,並非是禮物財物之意,而是全方位的‘禮’——
是人就逃不過功名利祿、酒色財氣這些誘惑。
都準備上,總有一款是姜侯喜歡的。
在他們看來:姜侯也不是出身世家豪門,又在京城中天子眼皮底下數十年,必是沒法盡情享樂的,如今讓姜侯感受一下紙醉金迷,大家你好我好就過去了。
於是羅家家主如過去多次一般,熟練主持道:“按舊例,這種時候了,大家都不要藏私吝嗇,各色古玩古籍、珍本字畫都先備好。再有,誰家近來有新買的顏色出眾的倡優姬妾?”
“等等。”塗家家主打斷道:“這優伶姬妾,怎麽送?”
眾人一怔。
是啊,他們一般都是財色一起送。在大唐,官員之間門彼此贈送妾室,都是很常見的事情,也是官場人情的一種了。
畢竟許多官員出身很好,根本不缺財,也不缺名,未必看得上他們的供奉。
然而美人關,卻是難過——參考董卓可知,對呂布舍得金銀珠寶,也舍得赤兔馬,但是就舍不得美人。
但姜侯這個,怎麽辦呢?
塗氏家主想了想道:“如果真要送,就去選些少年郎……”
還未說完,就被羅家家主打斷:“方才是我說順嘴了,什麽倡優之流,就免了吧。”
頓了頓,到底沒把話說死:“或者不要隨意選幾個平頭正臉的就送去,那必是不成的——我到過京城,是見過姜侯夫君的,實在是驚為天人。”
又特意加了一句:“且是崔氏子出身。”
凡是士族,沒有不慕崔盧的。
別看這幾家在洪州是名門,但在《氏族志》上,距離‘崔盧鄭王’又差遠了。
因此羅家主此言一出,幾人又不免將當年崔朝分宗事拿出來說一遍。
說來他們是有幾分相信傳聞中,當年姜侯仗勢逼人強迫崔氏分宗的。否則……以他們的腦回路,實在很難理解,會有人舍得崔氏子的身份。
很快,話題歪樓到崔家,以及世家子的容采上去了。
依舊是塗家家主,很有事業心的把話題拉回來:“咱們還是先論完巡按使之事吧。”
因方才一直在議論姜侯夫妻,塗家主很自然道:“如羅公所言,若是姜侯很看重自家夫君的話,那給崔少卿送兩個美人,讓他說幾句好話……”他還未說完,就在大家‘你是不是傻’的眼神中閉嘴了。
是他傻了。
塗家主迅速改口:“那給崔少卿送些珍玩字畫總是可以的。”
這個得到了眾人一致點頭讚同,又帶著對崔盧的仰慕之意道:“既然給崔氏子送珍玩,可得好好挑挑,尋常之物他必是看不上的。”
討論過一陣子後,方才一直沒怎麽開口的翟氏家主謹慎問道:“姜侯在吏部為官時,多有清名。若這次她真要於江南西道整頓‘隱戶’‘永田’等事,又該如何?”
這些可是他們家族的根基,子孫後代氏族綿延的產業,必不能坐以待斃的!
從姜侯這些年的作風看,對世家可不甚友好啊。
羅家主頷首道:“若是先禮不行,就只好‘兵’了——滕王所犯事之多,惡名遠揚,洪州從官至民皆不勝其擾,姜侯難道不管?”
士族做事有個特點,要臉:比如逼良為奴或是買賣永田,士族才不會去大街上搶人掠地,明著違背唐律。絕大多數情況下,他們是很有手腕的逼良民‘破產’,再買為奴婢,有時候還得對方求著自己買才行。
但滕王就不一樣了,這位囂張跋扈慣了,從前根本不聽勸。
羅氏家主笑道:“之前滕王府有一個錄事參軍,因勸滕王不要夜裏開合城門,被滕王拿鞭子抽了。這位參軍就連官職都不要了,憤而解官——如此忠義之士,我就將他留下來了。”
“若是姜侯要公事公辦,我就將此人送與姜侯。”
滕王的罪證可是一大把,人證物證都不缺。
但,他們的罪狀卻很難找證據!
姜侯不過帶幾十個親衛出巡,哪怕有當地州府的官員協從,短時間門內只怕也難查出什麽具體罪證來。
**①
廬山官驛。
滕王看到大理寺‘按罪罰為庶人’的公文,眼睛瞪的溜圓:“姜侯真要如此趕盡殺絕?”
姜沃拿出了另一份公文放在案上。
“何談趕盡殺絕?只是滕王之過,依著律法便是如此。”
“然天後攝政,於宗親有厚待之心。所以我特意為滕王準備了一份《減罪條例》。”
姜沃笑瞇瞇說著‘天後厚待李氏宗親’這種話,一點兒也不覺得虧心。
在姜沃原本的家鄉,有‘檢舉重大犯罪,可以算是立功減刑’的條例。
大唐也有‘戴罪立功’這一說。
“滕王在洪州多年,所知士族之罪名,尤其是罪證必然不少吧。”
方才滕王只說了罪名,證據可是一點兒沒交代。
她去挨個查當地士族名門?
不,太慢了。
一來,姜沃沒準備在江南西道待多久。
二來,她去查的難度一定很大:她能夠微服到驛站,總不能微服到當地世家豪族家中去吧?
而那些奴婢、部曲,生死系與人手,也不可能告發‘主人’。
姜沃打的就是時間門差。
她人在江州,卻要通過滕王,先整治洪州!
*
而滕王這個人實在不蠢,甚至還有點狡猾。沒有胡蘿蔔加大棒,他是不會當‘引路黨’的。
畢竟,這不是從前的‘勒索錢財’式的得罪官員。滕王很明白,一旦開始檢舉‘隱戶’等大罪,就是把當地世家往死裏得罪啊。
滕王望著《減罪條例》,想了片刻:“姜侯,我在洪州待了十多年了,你想要的罪證,我知道的可以告訴你。但等姜侯離開江南西道時,我能不能也換個地方?”
姜沃:誒?這還無師自通了證人保護條例呢。
她頷首應下:“若滕王據實以告,斬獲頗豐,此請天後自會應下。”
“但換了封地後,滕王如果依舊要做狐貍……”
滕王郁悶道:“我又不傻。”
這當狐貍的滋味也太難受了!他準備幹完這一票,就點一點王府的資產,好好養老了。
只是……
李元嬰忽然認真問道:“姜侯,你折騰著查一回有什麽用呢?你走了一切只怕還是照舊。”
姜沃望著眼前發問的滕王。
不,滕王只是第一步。
她還為此準備了兩道大菜。!
第217章 第二道菜
廬山驛站。
姜沃與滕王談完後沒多久,巡按使的車隊也就到了此處驛站。
郭成雙的不真實感,在看到巡按使馬車之時,終於消失掉了。
因掌驛站,他對各種車輿之制很是了解:與官袍一樣,什麽品級(爵位)的官員坐什麽車,是不能僭越的。
巡按使代天巡牧,用的便是特賜的象飾朱輪車。
回想他這一天過的,簡直是如夢似幻。
而在姜侯登上馬車時,郭成雙忍不住拉住最熟悉的杜審言道:“這,這滕王……”
姜侯都準備走了,怎麽滕王沒走啊!
杜審言安慰道:“無事,滕王只是借你的地方寫一寫公文。”
姜沃是把滕王留下來寫‘狀紙’,巡按使大半隊伍也留下來陪同,而姜沃則帶著家裏人先去拜見孫神醫。
太平還特意進去跟滕王道別。
見滕王正在痛苦面具寫字,就感同身受道:“滕王叔爺也要做功課啊?那好好寫吧。”
滕王聞言更痛苦:果然是黑心侄子和侄媳婦生出來的公主,也不是什麽乖孩子!
雖說腹內是如此腹誹,然滕王,明明比太平親爹還小一歲的滕王,還是努力擠出來一個‘爺爺輩’的慈祥笑容,悄悄自袖中取出一對特意帶來的上好紅寶釵送給太平。
然後小聲道:“好孩子,這件好東西送你——等你回長安後,在你父皇母後跟前兒多說點叔爺爺的好話如何?”
說來,這對紅寶釵,是以滕王的身份見識和多年斂財經驗,遍尋了庫房後,尋出來最好的一對。
確實是罕見的珍寶,哪怕放到宮裏去,也絕不遜色。
毫不誇張的說,滕王方一打開匣子,屋中都亮堂了一下,寶光浮動。
這原本是滕王做了兩手準備:若姜侯這回巡察不較真,能通融一二,就送給她。但滕王今日一見,就知道這禮不用送了,送也白送。
還不如老老實實把自己知道的都‘交代’了,好用‘戴罪立功’之條例保住自己的爵位和王府。
滕王毫不懷疑,若他再打馬虎眼,姜侯真能上書回京——估計他那病弱但黑心的侄子,還有那把自家兄弟姊妹都流放邊境的侄媳婦,削他肯定不會手軟的。
但意外之喜是帝後的幼女竟然也隨行,滕王就準備走一下孩子路線。
太平本就喜歡明麗之物,見這一對紅寶釵,痛痛快快就收下了,清脆道謝:“長者賜,不敢辭。”
滕王還未及欣慰,就見小姑娘轉身活潑潑跑走了,邊出門還邊道:“姨母看,滕王叔爺給我送重禮了!”
滕王:……
你還我!
果然很快姜侯就走進門:“滕王多寫兩條吧——賄賂巡按使,又是一罪。”
**
姜沃在廬山下的星子鎮見到了孫神醫。
廬山所占之地其實很大,直到現代,作為景區開發出來的廬山都只占少部分,山上山下都有村落聚集,山下更有幾處小鎮。
姜沃見到孫思邈的時候,不出意外也見到了黃芪。
說來,在孫神醫笑稱道:“小姜來了。”時,黃芪的想法是,哦,原來杜姐姐名姜,而且看起來跟孫神醫很熟悉……
直到隨行孫神醫的盧司馬上前稱了一聲‘姜侯’,黃芪才體會到了跟郭成雙一樣的‘瞳孔地震’。
誰?誰?
不過比起郭成雙,黃芪除了震動外,還深深體會到了‘社死’二字。
因姜侯進門前,還笑瞇瞇對她道:“你不是想聽我親口說‘欲上淩煙閣’嗎?”
黃芪臉紅的像是要滴血。
直到孫神醫與姜侯進門後,她才思緒逐漸回來,開始像郭成雙一樣回想,自己有沒有說什麽不該說的。
而回想到她還說起讓姜侯給她‘做女吏’時,黃芪在滿院藥香中抱頭蹲了下來。
*
而見到盧照鄰後,姜沃再次感受到了初唐四傑全圖鑒的圓滿感。
都不用等滕王閣了,可以先登廬山,廬山詩寫起來。
在這星子鎮上,看廬山更清晰了。
姜沃從開著的窗戶望出去,遠見廬山:若說廬山詩中,她最熟悉的,還是李白那首‘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”*
**
姜沃便是在飛流直下的廬山瀑布前,與婉兒講起了一位帝王的政令。也是她接下來要端給江南西道世家的‘大菜’之一——
漢武帝的‘告緡令’。
若要說明何為‘告緡令’,不得不先說一說它前一道政策‘算緡令’。
漢武帝時,因屢征匈奴國庫有虛,為充實國庫,武帝看上了富商大賈,準備宰一波肥羊弄點錢。
說來,先禮後兵這一招,誰都會用,包括漢武帝劉徹。
漢武帝開始也是想‘禮’一波的:他帶頭捐出了自己的少府(小金庫),然後期待著這些掌握大量財富的商賈,能主動為國捐一波軍費。
然而,毫無動靜。
白捐了自己私房錢的漢武帝:好的,朕的敬酒不吃,那就吃罰酒吧。
很快,在桑弘羊和張湯的一並籌劃下,漢武帝出臺了‘算緡令’,商人每兩千文中要交一百二十文的稅(因漢代一百二十文是一算,故名‘算緡令’)。
不但銀錢要交百分之六的稅,而且商戶家的車、船也都要抽稅。
百分之六的稅率,其實並不高。但人性多半如此:如果一開始,只拿到百分之九十四的錢,其實也就算了。
但如果錢已經百分百到了自己手裏,再交出去百分之六,尤其是按財富總數來說,百分之六又是一筆不小的款項,那很多人就不舍得了。
正如此時世家。
對他們來說,哪怕心知肚明是違背律法的。但這些土地已經侵占到手了,再讓他們主動吐出來,就不舍得了。
*
說來利益真是世界上最實在的東西,什麽禮法、道理、大義,甚至律法,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往往只有少數人把持得住,會遵守。
因此哪怕是漢武帝之皇威,在出臺了算緡令後,一開始也並未收到多少銀錢:畢竟漢代也沒什麽透明的收入記錄系統,都靠商戶自己報收入交稅。因此,富商們多‘藏匿其財’,不肯按數交錢。
藏匿真實錢財數目,不肯主動交百分之六是吧?
於是在算緡令之後,漢武帝很快跟上了‘告緡令’——鼓勵揭發,如果被揭發了‘隱藏財產’的富戶,就直接沒收全部家產,還分給告發的人一半!
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,何況還有巨額獎勵。
於是很快,隱匿錢財的富商巨賈之家,均被告發,效果斐然:“得民財以億計,奴婢以千萬數,田大縣數百頃,小縣百餘頃……”[1]
針對世家量身定做一版告緡令。這就是姜沃給他們準備的第二道大菜——比起來,滕王只屬於標志性前菜。
只有滕王先站出來揭發幾家,才會有人敢於繼續揭發:有了帶頭的,就不怕沒有後來者。
不過,姜沃今日要教給婉兒的,並非是她早就學過的漢武帝政令之一,而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。
*
“婉兒已經讀過《史記·平準書》,覺得告緡令如何?”
婉兒認真想了想,先將告緡令使國庫充盈等看得見的好處說出來,之後又道其弊:“可亦如司馬公所言,自此後,民多以舉告得財易,‘不事畜藏之產業’。”[1]
確實,告緡令也自有其弊端:檢舉旁人得錢多麽容易,且若是自家辛苦積攢錢財,還怕被人舉告了呢,還不如直接躺平。
因而明明是為了更好的稅收而施行的政令,但長遠來看,又在一定程度上,阻礙了國家的經濟和稅收。
告緡令就如同藥。
是藥三分毒,且人也不能長久的拿藥當飯吃。
於是施行數年後,武帝也終究廢除了告緡令。
*^o^
姜沃取出一枚常用來起卦的錢幣,放在婉兒手上,給她看,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。
在如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前,姜沃很認真對她的弟子道:“婉兒,世上沒有一勞永逸之政令,告緡令在武帝當年合用,可解燃眉之急。”充盈了國庫,解決了當時‘官府大空’的窘迫,更為抗匈奴提供了銀錢保障。
“今日師父或許也要拿來用一用。”通過旁人的檢舉告發,令世家好生放放血,畢竟指望他們自覺自願交出侵占的土地是不可能了。
“但有立竿見影之效,並不代表就是百世不易之法。”
正如婉兒說的,告緡令亦留下了弊端。
姜沃鄭重道:“所以婉兒,不要害怕改變。尤其是不要害怕改變師父的決定。”
姜沃看著眼前的孩子:她相信,將來婉兒也會立在朝堂之上。
自己應該是她的引路人,而不該是阻礙。
師徒名分,有時候天然帶著一種禮法道義的壓制,就像皇帝剛登基時,被人各種以‘先帝’諫言,請其無改父之道。
或許將來,也會有人用她來針對婉兒。
姜沃希望,自己不是束縛住婉兒的人。
“婉兒,如果將來,你能改變今時今日師父的各種條例形策,我會很高興的。”
俗話說得好,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,時間過去,連滄海都會變為桑田,何況是人世之變。
許多當年推出時大有裨益的政令,或許會逐漸變成陳規陋習。
就像科舉制,從隋唐打破世家壟斷官職選拔人才,到後來的固化,學子們多閉門學經史子集,世事不通。
永樂大帝甚至直接開罵過科舉官員大部分是蠢貨:“歲貢中愚不肖者十率七八!古事不通,道理不明,此可任安民之寄?”[2]
姜沃終於對婉兒說出了那句話: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。”
“婉兒,師父只能按如今世事,來定今時今日之計。將來的事,交給婉兒好不好?”
不要害怕改變,不要宥於先人之言。
這才是她想教給婉兒的,遠比‘告緡令’這項政令,甚至比她此番整飭世家更重要的一課。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